100%

卷七百五十五 ◎工艺部十二

 

  ○弹棋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安帝诏曰:"乐成王居谅闇,(音阴。)衰服在身,弹棋为戏,不肯谒陵。"

  沈约《宋书》曰:晋平剌王休祐,文帝第十三子也。在荆州时,左右范景达善弹棋,上召之,休祐留不遣。上怒,诘责之。

  《赵书》曰:冉闵收石遵,遵方与女子弹棋,兵至,杀之。

  《梁冀别传》曰:冀好弹棋。暑夏之月,露首袒体,惟在樗蒱弹棋,不离绮繻纨袴之侧。

  《世说》曰:刘真长始见王丞相,时暑之月,丞相以腹熨弹棋局,曰:"何如乃㵾!"(吴人以冷为㵾,音楚敬切。)刘既出,人问见王公何如,刘曰:"未见他异,惟作吴语耳。"(王丞相遵也。)

  又曰:弹棋始自魏文帝宫内装器戏也。文帝於此伎特妙,用手巾拂之,无不中者。有客自云能,帝使为之。客著葛巾拂棋,妙逾於帝。

  魏文帝《典论》曰:余於他戏弄之事,少所喜;惟弹棋略尽其功,乃为之赋。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、东方安世安、张公子,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。

  《艺经》曰:弹棋,二人对局,黑白棋各六枚。先列棋相当。下呼,上击之。

  《弹棋经序》曰:弹棋者,仙家之戏也。昔汉武帝平西域,得胡人善蹴鞠者,盖炫其便(平声。)捷跳跃,帝好而为之。群臣不能谏,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,帝就舍蹴鞠,而上弹棋焉。习之者多在宫禁中,故时人莫得而传。至王莽末,赤眉凌乱,西京倾覆,此艺因宫人所传,故散落人间。及章帝御宇,好诸伎艺,此戏乃盛於当时。

  《弹棋经后序》曰:自后汉冲、质已后,此艺中绝。至献帝建安中,曹公执政,禁阑幽密,至于博弈之具,皆不得得妄置宫中。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於妆奁之上,即取类於弹棋也。及魏文帝受禅,宫人所为,更习弹棋焉。当时朝臣名士,无不争能,故帝与吴季量(吴质,字季量。)书曰:"弹棋,间设者也。"

  又曰:弹棋者,雅戏也。非同乎五白枭橛(枭橛并樗蒱彩。)之数,不游乎纷竞诋欺之间,淡薄自如,固趋名近利之人多不尚焉。盖道家所为,欲习其偃亚导引之法,击博腾掷之妙,以自畅耳。

  又曰:唐顺宗在春宫日,甚好之。时有吉达、高釴、崔同、杨愿之徒,悉为名手。后有窦深、崔长孺、甄颙、独孤辽,亦为亚焉。至於长庆之末,好事之家犹见有局尚多解者。

  后汉蔡邕《弹棋赋》曰:夫张局陈棋,取法武备。因嬉戏以肄业,托欢宴以讲事。设兹矢石,其夷如砥。采若锦缋,平若停水。肌理光泽,滑不可履。乘色行巧,据险用智。

  魏文帝《弹棋赋》曰:局则荆山妙璞,滑如柔荑。棋则玄木北干,桑树西枝。象筹列植,下据双螭。

  王粲《弹棋赋》曰:文石为局,金碧齐精,隆中夷外,理致肌平。

  晋傅玄《弹棋赋序》曰:汉武帝好蹴鞠。刘向以为蹴鞠劳人体,竭人力,非至尊所宜,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。

  ○儒棋

  《后魏书》曰:侍中游肇,性谦廉不竞。曾撰《儒棋》,以表其志焉。肇述儒棋曰:"儒棋者,盖博、弈之流,所以游思於文,亦犹投壶之习武也。故圣人因物设教,有实有权;情礼称宜,有张有弛。孔子云:'不有博弈者乎?为之犹贤乎已,'若夫井公之对周穆,叔卿之接许由,此或示存,恐非有待。然则君子之处世也,岂遂耽於所适,徒费时日者哉!至於几杖盘鉴,犹载铭戒;矧乃谐神之器,而不加劝也?但古之为玩者,莫不竞进其功,塞杀与乐,殊途异势,并传於时,未有以谦退为胜,通生为乐者。故因暇隙,聊复措意,此即儒棋之一名。盖游艺之所统,本诸谦净;诠名撰德,略依儒行;起舍遵道,轨法中庸。时然后玩,人不厌其游;让而后胜,人逾惬其负。矜勇所以知残,冲逊以之弥隆。岂惟崇谦止竞而已,谅亦阶善全德之所因矣。积名会理,其殆庶几;致泥之戒,宁不愧乎?"

  《儒棋》曰:投二,(方二分六彩也。)智一、礼二、仁三、义四、信五,(各法生数,所以记彩而行于道,岂惟名义而已,藉物以为差也,)谦(行数无准,名显义耳。进退之异,惟有枭伏;)棋十,(生成之数,亦不是过,)白黑半,(各用五分。)方五分长寸。(分寸所以记法。)善六、敬七、德八、忠久、顺十,(各据成数,所以记算,而兼名义。名义虽异,亦符五德,阴阳配合,数尽也。)方局尺五,周道四十,其用三十六。(取舍途异。)四维之道,通数而棋。(处恶其雅也。)谦退为尚,故高彩者先投。(耻为道也。)彼此二位,谓之净;(净者,谓仁义也。)左右二道,谓之中。(中者,谓礼智之道也。)其净、中四道,彼此左右,互有二,不得相干。(干则斗也。)行棋之法,始附净起,转互相顺,终因净出。(初不净出,必曲之者,避相涉也。)通生为务,不存塞杀。(志仁恕也。)彩越净中者休,则立枭,枭者不伏。(彩不会也。)会净中者,枭折为伏,伏者不枭。(行不越也。)若彩虽会,而於彼拟以过之(有棋则不得拟。)非干彼者,则自居矣。(居拟不同,以于彼也。)行伏棋者,得异彩,依数而行。两彩同者,惟行一,(常柔齐也。)一谦者停,两谦退一等。(贵重损也。)行枭棋者,得异彩亦依数而行。两彩同者,尽行其数,(鄙勇均也。)一谦行一道,两谦者停。(枭致异也。)行伏不得行枭,行枭不得行伏。(殊谦竞也。)折枭伏者,皆从后定。(重行终也。)因彩而阅者,屈而申之。(谓初得谦信也。)缘行致累者,阅而通足,皆不限道数。(进退皆尔。)枭伏两阅者,但行于枭。(先枭者进,耻之义,道尤多故也。)行棋之体,不相凌触,所蹈皆灵,(行务灵净,惟焚触斗。)孤明自在,(不以强弱生而惧也。)绝於跪巧,而顺消息,(审理中也。)悉遇中道,胜负乃分。先枭后伏,验之於净,(谦勇之辨,实标先后。处净不安,方显其竟。)道枭若促,不尽二彩者,则全行伏。(先后用亦防其为出,自贻全,进边之义成也。)枭伏两少者,行於枭。(示不尽彩,理无兼也。)彼既出尽,此有不出者,即许以为胜者之算。(以后退为胜也。)若全未出,则为之虚投。(损已益人,谦者所崇。)次局负,仍先。(枭勇故也。)得十算立一爵,三爵立,则成胜矣。(既尚冲净,岂假务于多算?但谦并见迹,故假以胜为名也。)

  ○击壤

  《释名》曰:击壤,野老之戏也。

  玄晏(皇甫谧,号玄晏先生。)曰:十七年,与从姑子果柳等击壤於路。

  《逸士传》曰: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於康衢。或有观者曰:"大哉,尧之为君!"壤父作色曰:"吾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,帝何力於我哉!"

  《风土记》曰:击壤者,以木作之,前广后锐,长可尺三四寸,其形如履。腊节,僮少以为戏,分部如掷博也。

  《艺经》曰:击壤,古戏也。

  又曰:壤以木为之,前广后锐,长尺四,阔三寸,其形如履。将戏,先侧一壤於地,遥於三四十步,以手中壤敲之,中者为上。

  吴盛彦《翁子击壤赋》曰:论众戏之为乐,独击壤之可娱。因风托势,罪一杀两。

  ○角抵

  《左传》曰:晋侯梦与楚子搏,(搏,手相搏。)楚子伏已而盬其脑,是以惧。

  《汉书》曰:武帝元封三年春,作角抵戏,(应劭曰:战国之时,稍增讲之,以为戏乐,用相夸示,至秦,更名角抵者也。武帝大复增广之,至元帝元初五年罢。)三百里内皆来观。

  王隐《晋书》曰:颍川、襄城二郡,班宣相会,累欲作乐。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曰:"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。"笃曰:"相扑下伎,不足以别两国优劣;请使二郡更对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。"

  《唐书》曰:裴矩,帝幸东都,矩以蛮夷朝贡者多,讽帝大征四方奇技,作鱼龙、曼延、角抵於洛邑,以夸诸戎,秋月而罢。

  《西京杂记》曰:三辅人俗,每以赤刀为戏,汉朝亦取以为抵角之戏焉。

  《汉武故事》曰:未央庭中设角抵戏。角者,六国所造也。秦并天下,兼而增广之。汉兴虽罢,然犹不都绝。至上,复采用之。并四夷之乐,杂以奇幻,有若鬼神。角抵者,使角力相抵触也。

  ○弹

  《广雅》曰:弹,行丸也。

  《左传》曰:晋灵公台上弹人,观其避丸者。

  《魏书》曰:齐王芳为帝,常喜以弹弹人。

  《齐书》曰:桓荣祖善弹。登西楼见翔鹄,谓左右曰:"当生取之!"乃弹其两翅,毛脱尽,堕地无伤。养之,毛生后,飞去。其妙如此。

  《隋书》曰:长孙晟,洛阳人也。有鸢群飞,上谓晟曰:"公善弹,为我取之。"十发俱中,并应丸而落。

  《吴越春秋》曰:陈音对越王曰:"弩生於弓,弓生於弹,弹生於古之孝子。古者人死,投之中野。孝子不忍父母为禽兽所食,则作弹以守之。"故古人之歌曰:"断竹属木,飞土逐肉。"

  《西京杂记》曰:韩嫣好弹,常以金为丸,一日所失者十馀。长安为之语曰:"苦饥寒,逐金丸!"京师儿童每闻嫣出弹,辄随之。望丸之所落,而辄拾取。

  《庄子》曰:以隋侯珠弹千仞之雀,必笑所用至重,所取至轻。

  又曰:见卵而求时夜,见弹而思鸮炙。

  《世说》曰:潘岳少时,挟弹洛阳道,妇人见之,无不连手萦之。

  《谈薮》曰:齐萧遥欣为童子时,见一小儿左右弹飞禽,未有不应弦而落者。遥欣谓之曰:"凡戏多端,何急弹!此鸟自云中高翔,何关人事?"小儿感之,终身不捉。时少年士庶,竞为此戏。欣之一说,此戏遂废之。

  又曰:梁王谓惠子曰:"先生直言,无得引喻。"惠子曰:"今有人不识弹,问弹状如何,答曰:'弹状如弹。'则能了否?"王曰:"不了。"又曰:"弹状如弓,以竹为弦,可知之乎?"王曰:"知矣。"惠子曰:"夫说者欲人知之;无喻,则不知也。"王曰:"善!"

  顾子《义训》曰:人有善於射而高於顾子,顾子曰:"子之射虽百中,犹不若我之一弹。"或曰:"何以为然?"顾子曰:"子之所射,老狸之皮耳;我之所弹,弹狐之心!"

  《潜夫论》曰:怀丸挟弹,携手遨游,外不足防寇盗,内不足禁鼷鼠。

  ○四维

  晋李秀《四维赋序》曰:四维戏者,卫尉贽侯所造也。画纸为局,截木为棋。取象一原,分而为二,准阴阳之位,拟刚柔之策,而变动无为,生乎其中。

  ○象戏

  周武帝造象戏,王褒为《象经序》曰:一曰天文,以观其象天,日月星辰是也;二曰地理,以法其形地,水火木金土是也;三曰阴阳,以顺其本。阳数为先,本於天;阴数为后,本於地是也。四曰时令,以政其序,东方之色青,其馀三色,例亦如之是也。五曰算数,以通其变,俯仰则为天地日月星,变通则为水火金木土是也。六曰律吕,以宣其气,在子取未,在午取丑是也。七曰八卦,以定其位,至震取兑,至离取坎是也。八曰忠孝,以惇其教,出则尽忠,入则尽孝是也。九曰君臣,以事其礼,不可以贵凌贱,直而为曲,不可以卑畏尊、隐而无犯是也。十曰文武,以率其务,武修七德,文表四教是也。十一曰礼仪,以制其则,居上不骄,为下尽敬,进退有度可法是也。十二曰观德,以考其行,定而后求,求而后取,时然后言,乐然后笑是也。或外廷以报言,义存迁善;或黜退以贬过,事在惩恶。或以沈审为贵,正其瞻视;或以徇齐为功,明其纠察。得失表於隆替,在贱必申,怠敬彰於劝沮,处尊思屈。片善崇於拱璧,一言逾於华衮。

  ○夹食

  《艺经》曰:夹食者,二人黄黑各十七,其横列於前第四道上,甲乙迭推。二棋夹一为食棋,不得食两,不得边食。不由道则不行棋,入夹不取食。一棋为筹,赌多少随人所制。

  ○悁(於玄反)闷

  《艺经》曰:悁闷者,先布本位,以十二时相从。文曰:"同有文章,虎不如龙豕者,何为来入菟宫?王孙尽卜,乃造黄锺。大往就马,非类相从,羊奔蛇穴,牛入鸡笼。"

  ○射数

  《纂文》曰:诡亿,一曰射数。

  《梁冀别传》曰:冀好意钱。

  ○簸子

  《艺经》曰:子之多少,人之朋数,随戏者制。如十子争先,以落多为不妙。

  ○抃

  《汉书》曰:甘延寿,字君况,以良家子善骑射,试抃,为期门。以材力爱幸。

  又曰:哀帝时,览抃,射武戏。(孟康注曰:手搏为抃,角力为武。)

  左思《吴都赋》曰:抃壶搏。

  ○掷砖

  《续搜神记》曰:夏侯综为庾安西参军,说常见鬼乘车骑马满道,与人无异。常与人载行,忽牵人语,指道上一小儿云:"此儿正尔大病!"须曳,此儿果病,殆死。其母闻之,请综。综云:"无他,汝儿向於道中掷涂,(涂盖砖也。)误中一鬼脚;鬼瞋,故病汝儿耳。但以酒饭贻鬼,即差。"母如言,儿即愈。

  《艺经》曰:以砖二枚,长七寸,相去三十步,立为标。各以砖一枚,方圆一尺,掷之。主人持筹随多少,甲先掷破,则得乙筹,后破则夺先破者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七百五十六 ◎器物部一

 

  ○器皿

  《说文》曰:皿,饮食之用器也。盛,黍稷在器中也。齍黍稷之器以祀者。卢,饭器也。鐈,(巨招反。)似鼎而长足。鏖,(一刀切。)温器也。

  《方言》曰:器破而不殊,其音谓之{斯兀}(音西,声也。)器破而未离谓之璺,(音问)南楚之间谓之比攵。(比攵,皮美切。)凡以器盛而满谓之涌。(与恐切,言涌出也。)

  《通俗文》曰:金银镂饰器谓之错镂。竹器谓之笭箵。(笭,郎鼎切。箵,桑鼎切。)竹器边缘曰匴。(先管切。)

  《书》曰:迟任有言曰:"人惟求旧;器非求旧,惟新。"(言人贵旧,器贵新。)

  又曰:武王既胜殷邦,诸侯班宗彝,作分器。(赋宗庙彝器酒樽赐诸侯。)

  《礼》曰:孟春之月,其器疏以达;孟夏之月,其器高以粗;孟秋之月,其器廉以深;孟冬之月,其器闳以掩。

  又曰:御食於君,君赐余,器之溉者不写,(陶梓之器。)其馀皆写。(萑竹之器。)

  又曰:作奇巧之器以疑众,杀。宗庙之器不鬻於市;锦文珠玉成器,不鬻於市。

  又曰:玉不琢不成器,人不学不知道。

  《论语》曰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  《史记》曰:舜陶於河滨,器不苦窳。(以主切。)舜作什器於寿丘。

  又曰:通邑大都,木器髹者千伏,(徐广曰:髹,音休,漆也。《汉书》曰:木器千伏。)铜器千钧,素木铁器千石,此亦千乘之家也。

  又曰:武帝有故铜器,李少君曰:"此器,齐桓公十年陈於柏寝。"案其刻,果然。

  《汉书》曰:贾谊言:"夫天下,大器也。今人之置器,置诸安处则安,置诸危处则危。天下之情,与器无以异,在天子之所置之。"

  又曰:里谚曰:"欲投鼠而忌器。"此善喻也。鼠近於器,尚惮不投,恐伤其器,况於臣之近主乎!

  又曰:罽宾国,以金银铜锡为器。

  《续汉书》曰:桓帝祠老子於濯龙,用淳金釭器。

  《魏氏春秋》曰:武王过故人吕伯奢家,闻其动食器之声,疑其图已,是夜手剑杀八人。

  《后魏书》曰:獠铸铜为器,大口宽腹,名曰铜爨。既薄且轻,易於熟食。

  《晋令》曰:欲作漆器物卖者,各先移主吏者名乃得作。皆当淳漆著布器。器成,以朱题年月姓名。

  车频《秦书》曰:苻坚建元十八年,新平县民耕地获玉器。初有金雕者,颇知图记。王猛以为左道,劝坚诛之。雕临死,表坚曰:"新平地,古颛顼墟。其故有《白鸡闾记》,言此里应出古帝王宝。"至是果得之。

  《家语》曰:孔子观於鲁桓公之庙,有欹器焉。孔子问於守庙者曰:"此为何器?"曰:"此盖宥坐之器。"孔子曰:"吾闻,宥坐之器者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"顾谓弟子曰:"试注水焉。"即挹水而注之,中而正,满而覆,虚而欹。孔子喟然而叹曰:"呜呼,物焉有满而不覆者乎!"

  《老子》曰: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

  《韩子》曰:尧有天下,饭於土轨,饮於土鉶。舜作食器,斩山木而材之,削踞修具迹,流漆墨其上。诸侯以为益侈,国之下伏者十三。禹作为祭器,黑漆其外,朱画其内,觞酌有采,而樽俎有饰。殷人食器雕琢,觞酌刻镂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昆仑旁有九井玉横,(横,或作彭,器名也。)受不死药。

  《世说》曰:晋武帝尝际王武子,供馔悉用琉璃器。

  《凉州异物志》曰:方外殊珍,车渠马瑙。器无常形,为时之宝。(随其大小以作孟碗杯盘也。)视之目眩,希世之巧。罗刹所作,非人所造。(罗刹鬼,远外国,巧成器物,与人交市,非人能所造。)

  《地境图》曰:铜器之属,见其状如望马煇煇然。齐器之见为牛,楚器之见为马,越器之见为虾蟆,宋器之见为白狗,秦器之见为豚,燕器之见为豕。

  扬雄《蜀都赋》曰:雕镌釦器,百伎千工。

  魏武《内诫令》曰:孤有逆气病,常储水卧头。以铜器盛,臭恶。前以银作小方器,人不解,谓孤喜银物。令以木作。

  ○鼎

  《尔雅》曰:鼎绝大谓之鼐,圆弇上谓之鼎,附耳外谓之鼒。

  《说文》曰:鼎,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昔禹贡九牧之金,铸鼎荆山之下。民入山林川泽,魑魅蝄<虫两>莫能逢之。

  《易》曰:鼎,元吉亨。彖曰:"鼎象也。九四,鼎折足,覆公餗。六五,鼎黄耳金铉,利贞。上九,鼎玉铉,大吉,无不利。"

  《诗》曰:鼐鼎及鼒。(大鼎谓之鼐,小鼎谓之鼒。)

  《周礼》曰:王一日三举鼎,十有二物,皆有俎。(牢鼎九,陪鼎三。)

  《礼》曰:故卫孔悝之鼎铭曰:"六月丁亥,公假於太庙。公曰:'叔舅,乃祖庄叔左右成公。成公乃命庄叔随难於汉阳,即宫於宗周。奔走无射,启右献公,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。乃考文叔,兴旧嗜欲,作率庆士,躬恤卫国。其勤公家,夙夜不解,民咸曰:休哉。'公曰:'叔舅,予女铭,若纂乃服!'悝拜稽首曰:'对扬以辟之,勤大命。'施於烝彝鼎。"(施犹著也。言我将行君之命,又刻著于烝祭之彝鼎也。)

  又曰:崇鼎、贯鼎、夫子之器。(崇贯,皆国名。)

  《左传》曰:宋华父督杀殇公,召庄公於郑而立之,以郜大鼎赂公。(郜国所造器也。)四月,取郜大鼎於宋,纳於太庙,非礼也。臧哀伯谏曰:"武王克商,迁九鼎於洛邑,义士犹或非之;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於太庙,其若之何?"公弗听。

  又曰:楚子伐陆浑之戎,遂至於雒。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,楚子使问鼎之大小轻重焉,对曰:"在德不在鼎。昔夏之方有德也,远方图物,贡金九牧,铸鼎象物。桀有昏德,鼎迁於商。商纣暴虐,鼎迁於周。德之休明,虽小,重也;其奸回昏乱,虽大,轻也。天祚明德,有所底止。成王定鼎於郏鄏,卜世三十,卜年七百,天所命也。周德虽衰,天命未改,鼎之轻重,未可问也!"

  又曰:鲁襄公享晋六卿。贿荀偃束锦加璧、乘马、先吴寿梦之鼎。(寿梦,吴子也,献鼎於鲁,因以为名。)

  又曰:晋叔向谓晏子曰:"然虽吾公室,今亦季世也。君日不悛,以乐慆忧;公室之卑,其何日之有!谗鼎之铭曰:'昧旦丕显,后世犹怠。'(谗鼎,鼎名也。)况日不悛,其能久乎!"

  又曰:楚薳启彊曰:"是以圣王朝聘有圭,享覜(他吊切。)有璋,晏有好货,飧有陪鼎。"(飧,饔飧也。孰食为飧。陪,加也。加鼎,所以厚殷勤之。)

  又曰:郑人铸刑书。(铸刑书于鼎,以为国之常法。)

  又曰:宋正考父佐戴、武、宣,三命兹益恭。故其鼎铭云:(鼎,正考父之庙鼎也。)"一命而偻,再命而伛,三命而俯。循墙而走,亦莫余敢侮。饘於是,粥於是,以糊余口。"

  又曰:郑子产聘於晋,晋侯有疾。韩宣子逆客,私焉,曰:"寡君寝疾,於今三日矣。并走群望,有加而无瘳。今梦黄熊入於寝门,其何厉鬼也?"对曰:"昔尧殛鲧於羽山,其神化为黄熊,以入羽渊。实为夏郊,三代祀之。晋为盟主,其或未之祀也乎?"韩子祀夏郊,晋侯有间。赐子产莒之二方鼎。(方鼎,莒所贡。)

  又曰:楚子次於乾溪。仆析父从。右尹子革夕,王语曰:"昔我先王熊绎,与吕伋、王孙牟、燮父、禽父并事康王,四国皆有分器,我独无有。今吾使人於周,求鼎以为分器,王其与我乎?"对曰:"与君王哉!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,将惟命是听,岂其爱鼎?"

  又曰:齐侯伐徐,徐人行成,赂以甲父之鼎。(甲父,古国名也。)

  又曰:晋赵鞅、荀寅率师城汝滨,遂赋晋国一鼓铁,以铸刑鼎,(刑书之鼎。)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。

  《穀梁传》曰:桓公二年,夏四月,取郜大鼎於宋。戊申,纳於太庙。郜鼎者,郜之所为也。孔子曰:"器从邑,名从主人。"故曰郜大鼎。

  《史记》曰: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於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。

  又曰:伊尹欲干汤而无由,乃为有莘氏媵臣,负鼎俎,以滋味说汤,致於王道。

  又曰:周末有九鼎徙秦氏,曰:"太丘社亡,而鼎没於泗水彭城下。其后百一十五年,而秦兼天下。"始皇二十八年,过彭城,斋戒祷祀,欲出周鼎,使千人没水求之,不得。

  又曰: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之鼎,绝膑而死。

  又曰:孝文帝时,新垣平言:"周鼎亡在泗水中。今河溢通泗,臣望东北汾阴,直有金宝气,意周鼎其出乎?兆见不迎则不至。"於是上使使治庙汾阴,南临河,欲祠出周鼎。

  《汉书》曰:项羽身长八尺二寸,目重瞳,力能扛鼎。

  又曰:汉得汾阴宝鼎,武帝嘉之,藏於甘泉。群臣上寿,贺陛下得周鼎。吾丘寿王曰:"非周鼎。"上怒。对曰:"周德始乎后稷,成於文、武,上天报应,鼎为周出,名曰周鼎。今汉自高祖继周,至陛下功德愈盛,天瑞并是至。昔秦始皇欲出鼎於彭城而不得。天祚有德,而宝鼎自出。此天之所以与汉,是汉鼎,非周鼎也。"上曰:"善!"

  又曰:主父偃曰:"丈夫生不五鼎食,死则五鼎烹。"

  又曰:宣帝时,美阳得鼎,献之。京兆尹张敞上议曰:"案鼎有刻书,曰:'王命尸臣,官此栒邑,赐尔旗鸾黼黻雕戈。'(李奇曰:雕,镂也。)尸臣拜手稽首曰:'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!'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子孙,刻铭其先功,藏之於宫庙也。"

  又曰:质氏以洒削而鼎食。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庐江献鼎,诏召郑众,问:"齐桓公之鼎,在柏寝台,见何书?《春秋左氏》有鼎事几?"众对状,除为郎中。

  《后汉书》曰:孝明帝永平六年二月,王雒山出宝鼎,庐江太守献之。诏曰:"祥瑞之降,以应有德。方今政化多僻,何以致兹?《易》曰:鼎象三公。岂公卿奉职,得其理耶?太常其以礿祭之日,陈鼎於祖庙,以备器用。赐三公帛五十匹,九卿、二千石半之。"

  《晋中兴书》曰:成帝咸和元年,宣城舂穀山崩,得古鼎,重三百斤,容可三斛馀。都官毕贺。

  又曰:神鼎见。神鼎者,仁器也。能轻能重,能息能行。不炊而沸,不汲自盈。烟煴之气,自然所生也。乱则藏於深山,文明应运而至,故禹铸鼎以拟之。

  《晋阳秋》曰:谷城人刘珪,夜见门有光,取得玉鼎。

  沈约《宋书》曰:秦始皇七年,义阳获铜鼎,受一斛,并盖,并隐起镂。

  《战国策》曰:秦兴师於周,求九鼎。颜率谓齐王曰:"周之君臣,内自画计,与秦不若归之大国,愿大王图之。"齐王发师救周,秦兵罢。率至齐,曰:"愿献九鼎,不识大国何涂之从而致之?"齐王曰:"寡人将寄涂於梁。"对曰:"不可!梁之君臣,欲得九鼎,谋之氵单(徒旱切。)台之下,少海之上,其日久矣。"(州是西比)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七百五十七 ◎器物部二

 

  ○镬

  《周礼》曰:烹人掌供鼎镬。(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。既熟,乃脀于鼎。脀,音蒸。)

  《仪礼》曰:雍人陈鼎五,三鼎在羊镬之西,二鼎在豕镬之西。

  《史记》曰:蔺相如谓秦王曰:"今以秦之强,而先割十五郡与赵,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?臣知欺大王当诛,臣请就汤镬,惟大王群臣熟计议之。"

  《晋书》曰:张平自称豫州刺史,樊雅自号谯郡太守,元帝皆版为四品将军。豫州刺史祖逖出屯庐州,遣参军殷义诣平、雅。义意轻平,视其屋云:"当持作马厩。"见大镬云:"欲铸作铁器。"平曰:"此是帝王大镬,天下定后方当用之,奈何打破?"乂曰:"卿能保头而不惜大镬耶?"平大怒,於坐斩乂,阻兵固守岁馀。逖攻平,杀之,而雅据谯城。

  《文子》曰:养鱼於沸镬之中,栖鸟於炎炉之上,虽欲其生,养理失矣。

  陆机《洛阳记》曰:宫墙外以大铁镬盛水以救火。镬受百斛,百步一置。(杨龙骧《洛阳记》云:铁镬合一百八十枚也。)

  《搜神记》曰:武帝从南岳著庐江潜,霍山之上无水,庙有四镬,可受四十斛。至祭时,水辄自满,用之足了,事毕即空,尘土树叶莫之污也。积五十岁,岁作四祭。后但作三祭,一镬自败。

  《朱崖传》曰:朱崖大家有铜镬,多者五三百,积以为货。

  《南越志》曰:龙川县营岗北有巨镬,恒有悬泉注之,终岁不满。尝有采薪者欲推动之,忽然震电,迷失路,十许日乃至家。

  《湘州记》曰:伍子胥庙中有大铜器。元嘉中,沙门释亮启乞此庙器铸丈六金像。始,庙所有大铜镬,可容三百斛许,即陷入地中。僧亮梦神语云:"今舍此器,相与发愿,免此神刑!"

  殷斌《当山记》曰:魏兴反照山上有三公铁镬,常有水数十斛,虽大旱而不减。长老云:"有天子女,欲来此山,愁思而死。三公卫送,故於此烹之。"

  《罗浮山记》曰:有石镬,容千馀斛,溢为瀑布。

  《墨子·死守》曰:二十五步一灶,灶有铁镬,容二石以上,为汤。

  ○釜

  《说文》曰:鍑,(音富)如釜而大口,釜也。一曰:鼎大上小下若甑曰鬵,(音寻)三足釜也。

  《方言》曰:釜,自关而西或谓之釜,或谓之鍑。(鍑亦釜之总名也。)

  《广雅》曰:錪、(他典切。)鉼、(音饼)鬲、(音历)鍑、(音富)鏕、(音鹿)镘鍪、(漫牟二音。){规金}、(音规。)锜、釜也。

  《埤苍》曰:钨钅莽,小釜也。

  《易·说卦》曰:坤为釜。

  《诗》曰:于以湘之?维锜及釜。(锜,釜属也。有足曰钅奇。)

  又曰:谁能烹鱼?溉之釜鬵。(鬵,釜属也。)

  《左传》曰:筐筥锜釜之器,潢汙行潦之水。

  《三礼图》曰:釜,《制度》云三斛,或曰二斛。

  《春秋繁露》曰:夏求雨,曝釜於术(音遂)十日。

  《史记》曰:项籍救巨鹿,沉船破釜甑,以示必死。

  《古史考》曰:黄帝始造釜、甑。

  《战国策》曰:蔡泽入韩、魏,遇夺釜鬲於途。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梁鸿少孤,诣太学受业。同房先炊已,呼鸿及热釜炊。鸿曰:"童子不因人热者也!"灭灶,更燃火。

  又曰:邓遵破匈奴,得釜镬二三千枚。

  谢承《后汉书》曰:范丹为莱芜长,遭党锢,有时绝粮。闾里歌之曰:"釜中生鱼,范莱芜!"

  又曰:胡邵为淮南太守,使群下阁外炊曝作乾饭,阁中不设釜灶。颍川冯暹为徐州刺史,以小铜釜甑十日一炊。

  《后汉书》曰:王莽纳言将军严尤欲据宛,伯升乃陈兵誓众,焚积聚,破釜甑,鼓行而前。(破釜甑,示必死也。)

  《魏略》曰:锺繇为相国,以五熟鼎范因太子铸之。釜成,太子与繇书曰:"昔有黄三鼎、周之九宝,咸以一体调一味。岂若斯釜,五味时芳!盖鼎之烹饪,以享上帝。今之嘉釜,有逾兹义。"

  《晋诸公赞》曰:尚书杜预欲为平底釜,谓於薪火为省。黄门郎贾彝於世祖前面质预曰:"釜之尖下,以备沃洗;今若平底,无以去水。"预亦不能折之。

  《前秦录》曰:处士张忠隐於太山,凿石为釜,容六斗四升。

  《河图》曰:汉高祖观汶水,见一黄釜,惊却反,化为一翁,责言曰:"刘季,何不受《河图》?"

  《庄子》曰:曾子再仕而心再化,曰:"吾及亲仕,三釜而心乐;后仕,三千锺不洎亲,吾心悲。"

  《韩子》曰:智伯围襄子於晋阳,决晋水以灌之。城中巢处,悬釜而炊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曰:晋文公反国,介之推不肯受赏。或遇之山中负釜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铅不可以为刀,木不可以为釜。

  又曰:太王亶父处邠,狄人攻之,杖策而去,百姓负釜甑,逾梁山,而国乎歧。

  《淮南万毕术》曰:牛胆鸣。(取牛胆以涂热釜,即自鸣矣。)

  《风俗通》曰:俗说齐人有空车行,鲁人有负釜者,便持釜置车中,行二三百里,临别取釜,不相问为谁,亦不谢。后车家系狱当死,釜主径往,募人取之,穿壁未达。车者怒,不肯出。釜主惭,欲俱死。明日,主者以事白齐君,义而原之。

  《魏子》曰:鼎以为希出,而世贵之;釜鬲常用,而世轻之。

  《兵书》曰:初出军行,日三炊,釜不得覆。覆釜,军败。

  《物理论》曰:尧世洪水,民登木而栖,悬釜而爨。

  《茅君内传》曰:欲合九转,先作神釜。

  《郭文传》曰:文以石为釜。

  《娄承先别传》曰:昔山越民反,所过残毁。至娄氏之里,往中庭,顾见釜甑,尚著於灶,曰:"恐他远寇取之!"仍为取洗,沈著井中而去。娄家后还,皆尽得之。

  《朱崖传》曰:朱崖俗多用土釜。

  裴渊《广州记》曰:东官郡煮盐,织竹为釜,以牡蛎屑泥之,烧用七夕一易。

  《异苑》曰:长山朱郭夫妻,恒采藻涧滨。见二铜釜沿流而下,取之而归。有圆盖,满中铜器,光辉耀目,自然作声。郭惧,运著北山埋之。而后卖釜与人,方载出为货。船无故自覆,失釜所在。

  又曰:薛愿家有虹饮釜中,水尽,以酒灌之,便吐金满釜,而愿因之丰富。

  《离骚》曰:黄锺毁弃,瓦釜雷鸣。

  ○鬲(音历)

  《尔雅》曰:鼎,款足者谓之鬲。(郭璞曰:曲脚也。或曰:款,定也。犍为舍人曰:鼎足相去疏阔曰鬲。)

  《方言》曰:鍑,或谓之镂,吴杨之间谓之鬲。

  《周礼》曰:鬲实五觳,(苦角切。)厚半寸,唇寸。

  《汉书》曰:空足之鬲。(苏林曰:足中空不实。)

  《家语》曰:"鲁有俭者,瓦鬲煮食祀之,自谓甚美,盛之土鉶之器,以进孔子。孔子受之,欣然有悦,如受太牢。"子路曰:"瓦甑,(音边)陋器也。夫子何喜如此乎?"孔子曰:"夫食美者念其亲;以食其美者而念,其我思也。"

  盛弘之《荆州记》曰:湘东阴山县西,有鬲口溪。昔有大鬲,容百斛,出於此水,故因为名。

  ○铛(与鎗同)

  《通俗文》曰:鬴(音辅)有足曰铛。

  《齐书》曰:明帝每存俭约,欲铸坏太官元日上寿银酒铛,尚书令王晏等咸称盛德。萧颖胄曰:"朝廷盛礼,莫过三元。此一路器,既是旧物,不足为侈。"帝不悦。预曲宴,银器满席,颖胄曰:"陛下前欲坏酒铛,恐宜移在此器也。"帝甚惭。

  《唐书》曰:薛大鼎为沧州太守,政化大行,百姓利之。贾敦颐为瀛州刺史,郑德本为冀州刺史,俱有异政,时人号曰:"鎗脚刺史。"

  《东宫旧事》曰:皇太子初拜,给铜龙头鎗。

  《孝子传》曰:陈遵母好食铛底焦饭。

  《孔氏志怪》曰:有人苦心腹病。死后,剖视之,得铜铛一枚,容数合许。(疾病部废门中备云其事。)

  《述异记》曰:诸葛景亡后,宅上常闻语声:"当酤酒还,而无温鎗。"鬼云":卿无温鎗,那得饮酒?"见一铜鎗从空中来。

  《续齐谐记》曰:王敬伯夜见一女子,命婢取酒,须臾持一银酒鎗。

  《笑林》曰:太原人夜失火,欲出铜鎗,设得熨斗,便大惊怪,曰:"异事!火未至,已被烧失脚!"

  梁王筠《以服散鎗赠殷钧别诗》曰:玉铉布交文,金丹焕仙说。九沸翻成缓,七转良为切。执以代疏麻,长贻故人别。

  ○钨錥(乌育二音)

  《广雅》曰:钨錥之锉钅臝。

  《说文》曰:锉(才禾切。)钅臝,(力禾切。)鍑也。

  《纂文》曰:秦人以钻钅莽为锉钅臝。

  《魏略》曰:徐晃性严,驱使将士不得闲息。於时军中为之语曰:"不得饷,属徐晃。"晃闻此语,笑曰:"我槌破汝钨錥耶?"

  杜预《奏事》曰:药杵臼、澡盘、熨斗、釜、瓮、铫盘、钨錥,皆亦民间之急用也。

  江逌《表》曰:昔康皇帝玄宫内金乌育。

  ○铫

  《广雅》曰:鋗(血涓切。)谓之铫。

  《说文》曰:铫,温器也。

  《嵩高山记》曰:岳左右有古人住处,铜铫器物犹存。

  《衡山记》曰:有人采药,暮宿石室中,见一铜铫,是煮药处。蛮人闻之,取铫还用,举村尽病,送返乃已。

  《梦书》曰:梦见得新铫鋗,取妇好也。

  魏武《上献帝表》曰:臣祖腾有顺帝赐器。今上四石铜鋗四枚,五石铜鋗一枚,御物有钝银粉铫一枚。

  束晳《贫家赋》曰:执偏隳之漏鋗。

  ○钅卢

  《说文》曰:钅卢,方钅卢也。镟,(似绢也。)圜钅卢也。

  《周礼》曰:宫人掌王之六寝,凡寝中之事,扫除、执烛、共钅卢炭凡劳事。(劳事,劳亵之事也。)

  《左传》曰:邾子在门台,临廷。阍以瓶水沃庭,邾子望见之,怒。阍曰:"夷射姑旋焉。"(旋,小便也。)命执之,弗得,滋怒,自投於床,废於钅卢炭,烂,遂卒。

  《魏略》曰:孙权上书称臣,称说天命。太祖以权书示外曰:"是儿欲踞吾著钅卢炭上耶?"

  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汉成帝顾成庙有二真金钅卢。

  《拾遗录》曰:周灵王出於宣昭之台,望东方云气蓊郁,俄而有二人乘飞游之辇,上帝酣<酉茸>。其一人能为霜雪,坐者皆噤,乃命青金洪钅卢。青金洪者,出青零渊,石色皆如绀,中有金,铸为大。

  《异苑》曰:庞猗,义熙中为宜都太守。御人牧马於野,见一铜钅卢上焰带锁而行。持归以呈猗。遂槛盛,送下荆州。至都北界,夜忽风雨,有叫声,光火烛天,径来趋船,失钅卢所在。

  《盐铁论》曰:欧冶能因国君之铜铁以为金钅卢大钟,而自不能为壶鼎盘盂,无其用也。

  桓谭《新论》曰:元帝求方士,汉中道人王仲都,大暑日,使暴坐,又环以十钅卢,不言热。

  《论衡》曰:当风鼓箑,向日燃钅卢,而天终不为冬夏易气。

  又曰:推无益之能,纳无补之说,似以夏进钅卢,以冬奏扇。

  贾谊《鵩鸟赋》曰:且夫天地为钅卢兮,造化为工;阴阳为炭兮,万物为铜。

  ○甑

  《说文》曰:窐,(户圭切。)甑空也。

  《古史考》曰:黄帝始作甑。

  《方言》曰:甑,自关而东谓之甗,(鱼蹇切。)或谓之鬵,或谓之酢馏。(力救切。)

  《尔雅》曰:<鬲曾>(与甑同。)谓之鬵。朁,鉹也。(郭璞注曰:凉州呼鉹音侈。)

  《周礼》曰:陶人为甗,实二鬴,厚半寸,唇寸。甑,实二鬴,厚半寸,唇寸,七穿。(量六斗四升曰鬴。郑司农云:甗无底甑也。)

  《左传》曰:晋师从齐师,入自丘舆,击马陉。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。(杜预注曰:甗,玉甗也,灭纪所得。)

  《汉书》曰:项羽引兵渡河,皆沈船,破釜甑,烧庐舍,示士卒胜去,不胜死,无回心。

  《后汉书》曰:范史云为莱芜长,时人歌曰:"甑中生尘范史云。"

  袁山松《后汉书》曰:"荀淑与陈寔神交,弃官,常命驾相就,令元方侍侧,季方作食。"尝一朝食迟,季方跪曰:"向闻大人与荀君言,甚善,窃听之,甑坏饭縻。"寔曰:"汝听谈,解乎?"答曰:"解。"令说之,不误一言,公悦。

  《韩诗外传》曰:舜甑无膻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粟得湿而,(音罕。)甑得火而液。

  《白虎通》曰:王者德至,山陵丹甑见。

  京房《易逆刺》曰:天雨釜甑,岁一熟。

  《益部耆旧传》曰:任文公知有王莽之变,悉卖奇物,惟存铜甑蓑笠。

  《郭林宗别传》曰:钜鹿孟敏容居太原,林宗见而问之,对曰:"甑已破矣,视之无益!"林宗以其分决,劝使学,果为美士。

  《郭文传》曰:文以竹为甑。

  《录异传》曰:隆安中,吴县张君林,忽有鬼来,助其驱使。林家甑破,无何用,鬼乃撞盆底穿以充甑。

  《钱塘记》曰:石姥(莫补切。)山有甑,大数十围,下有三石支足。一人摇之辄动,纵使千百人引之,与一人不异。

  《离骚》曰:圭璋杂於甑窐。(窐,土甑孔也。)

  ○箅

  《说文》曰:箅,蔽也,所以蔽甑底也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明镜可鉴形,蒸食不如竹箅。(裴玄论云:尹氏镜,蒸食不如三钱竹箅。)

  《梦书》曰:梦见新箅,妇女憙。

  孔融《同岁论》曰:弊箅径尺,不足以救盐池之咸。

  ○甑带

  《淮南子》曰:琬琰之玉,汙泥土之中,虽廉者弗释。(琬琰,美玉。释,舍也。)弊箅甑瓾,在旃茵之上,虽贪者不搏。(瓾,甑带也。搏,取也。瓾,读蛙黾之蛙也。)美之所在,虽汙辱,世不能贱;恶之所在,虽高隆,世不能贵。

  《梦书》曰:梦见甑,欲娶妇;梦见甑带,媒妁来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七百五十八 ◎器物部三

 

  ○盆

  《尔雅》曰:盎谓之缶。(盆也。)

  又曰:九三,日昃之离,不鼓缶而歌,则大耋之嗟,凶。

  《周礼》曰:盆实二鬴,厚半寸。

  《礼》曰:夫奥者,老妇之祭也。盛於盆,尊於瓶。(盆、瓶,炊器也。)

  又曰:世妇卒蚕,遂献茧于夫人。及良日,夫人缫三盆手。(三盆手者,三淹也。)

  《史记》曰:秦、赵会渑池,蔺相如曰:"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,请奏盆缻。"(缻音缶,皆瓦器,所以盛酒,秦人鼓之以节歌。)於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缻。赵御书曰:"某年某月,秦王为赵王击缻。"

  又曰:司马迁书云:"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?"

  《续晋阳秋》曰:桓宣武与妻妾坐月下,流星坠下铜盆水中,光如二寸珠,颎然。妾酌饮之,生玄。

  《晏子春秋》曰:景公饮酒,自鼓盆瓮也。

  《庄子》曰:庄子妻死,惠子吊之。庄子箕踞,鼓盆而歌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今夫穷鄙之社也,扣盆拊瓴,相和而歌,自以为乐矣。尝试为之击建鼓,撞巨钟,然知其盆瓶之足羞。藏诗书,修文学,而不知至论之旨,至则拊盆扣瓴之徒也。

  又曰:屠者藿羹,车者步行,陶人用缺盆,匠人处狭庐。

  又曰:今盆水在庭,清之终日,未能见目睫;浊之不用一桡,而不能察方圆。人神易浊而难清,犹盆水之类乎?

  又曰:日各至,则盆水溢。

  《世说》曰:阮仲容至,宗人闻,共集,以大盆盛酒。

  王韶之《始兴记》曰:林源山有石室,室盘石上行,罗十瓮,皆盖以青盆,中悉是饼银。

  《交州杂记》曰:夷俗以铜盆瓮赎罪。

  潘岳《笙赋》曰:倾缥盆以酌酃。

  ○缶(附)

  《易》曰:初六,有孚盈缶。(王肃曰:缶者,下民质素之器。)

  《诗》曰:坎其击缶,宛丘之道。(盎谓之缶。)

  又曰:王惲书云:"醉后仰天抚缶而歌。"

  ○瓮

  《说文》曰:罂,(於耕切。)甀(直为切,《说文》亦作垂。)也。甀,小口罂也。瓨,(下江切。)似罂,长颈,受十瓮,罂也。

  《通俗文》曰:瓮下孔曰瓹。(姑县切。)

  《方言》曰:<亢瓦>、(音刚。)瓭、(都贪切,一音沈。)甒、(音武。)、(音由)<奠瓦>(音郑){从瓦}(士双切。)瓮、瓿甊、(瓿音部。)甊,(郎口切。){疑瓦},(鱼记切。)罂也。酃,桂之郊谓之瓭,(今江东通名大瓮为<亢瓦>也。)其小者谓之<奠瓦>,周、魏之间谓之甒,(今江东亦呼罂<亢瓦>子。)秦之旧都谓之<奠瓦>,江、淮之间谓之,江、湘之间谓之{从瓦}。自关而西、晋之旧都、河汾之间,其大者谓之甀,其中者谓瓿甊。自关而东,赵魏之间谓之瓮,或谓之罂。东齐海岱之间谓之{疑瓦}。罂,其通语也。

  《尔雅》曰:瓯瓿谓之瓵。(瓿,小罂也,长沙曰瓵。瓵,音也。)

  《易》曰:井谷射鲋,瓮敝漏。

  《礼》曰:宋襄公葬其夫人,醢百瓮。

  又曰:儒有蓬户瓮牖,易衣而出,并日而食。

  《左传》曰:齐侯伐燕,燕人归燕姬,赂以瑶瓮、玉椟、斝耳,不克而还。(玉瓮也。)

  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银瓮也,不汲自随,不盛自盈。(《瑞应图》同。)

  《汉书》曰:陈平家贫,居瓮牖。(《家语》原宪同。)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王涣为洛阳令,盗贼发,不得远走。或藏沟渠,或伏瓮下。涣以方略取之,皆称神明。

  王隐《晋书》曰:太孙臧外祖蒋迪,吴兴人。后迪作酪,当酿未成,大瓮自行。迪打酪瓮破,问景养,养曰:"当生太子储副。"

  又曰:毕卓为吏部郎,性嗜酒。比舍郎酒熟,卓因醉,夜至其瓮间盗饮之,为掌酒者所缚。旦视之,乃毕吏部也。

  《墨子》曰:备城,百步一井,井十瓮。

  《庄子》曰:子贡过汉阴,见一丈夫方将圃畦,凿隧而入井,抱瓮而出灌。

  《志怪》曰:建康小吏曹著,为庐山府君所迎,见门有一大瓮,可受数百斛,但见风云出其中。

  《锺离意别传》曰:意为鲁相孔子堂有瓮,皆有丹书。自夫子亡后,无敢发者。意乃发瓮,得素书,为学。

  《华阳国志》曰:赵琰,青州刺史。厅置水瓮,得贵要之书,投於其中。

  《淮南万毕术》曰:铜瓮雷鸣。(取沸汤著铜瓮中,坚密塞,内之井中,则雷鸣闻数十里。)

  《语林》曰:羊稚舒冬月酿酒,令人抱瓮为暖。(羊琇,字稚舒。)

  《世说》曰:胡广本姓黄,五月五日生。父母恶之,乃置瓮,投於江。胡公见瓮流下,闻儿啼,取儿养之,遂位登三司。广不持本亲服,云:"於本亲,以我为死!"人深讥之。

  ○罂(乌行切。与婴同切)

  《说文》曰:罂,备火长颈瓶也。

  《方言》曰:罂,陈魏宋楚之间谓之<俞瓦>,或谓之<朱瓦>。(音殊)燕之东北、朝鲜冽水之间谓之瓺。(音畅,亦音肠。)齐之东北、海岱之间谓之儋。(所谓家无儋石之储者也。者担,或作<詹瓦>。)周洛韩郑之间谓之甀,或谓之罂。罂谓之<畀瓦>。(音鼙)

  《史记》曰:韩信击魏,从夏阳以木罂渡军,袭安邑。(服虔曰:以木椑缚罂缶以为渡。)

  《异苑》曰:月支国有佛发,盛以琉璃罂。

  《幽明录》曰:清河崔茂伯女结婚裴氏。克期未至,女暴亡,提一金罂,受二升许,径到裴床前立,以罂赠裴。

  《甄异传》曰:晋隆安中,吴县张君才,忽有鬼来,令才取一白罂,盛水半,以绢覆头。明日视之,钱满罂。才家先贫,因此遂富。

  《墨子·守备》曰:"用大瓦罂容十升以上者,步而十,盛水,旦用之。"(蔡谟与何骠骑书曰:昔墨翟以瓦罂济国也。)

  《淮南万毕术》曰:马蹄破罂。(取马蹄烧如炭,置罂中,有顷破矣。)

  ○坩(音龛)

  《纂文》曰:大坩为坃。(音埙。)

  《东宫旧事》曰:白坩五枚。

  《世说》曰:陶侃少时,作鱼梁史,尝以一坩鲊饷母。母责侃曰:"汝为史,以官物见饷,非惟不能益吾,乃以增吾忧!"

  裴渊《广州记》曰:董奉至晋兴五里,封一白坩,置高崖中而去。人欲取,不能得。今犹在。

  ○瓶

  《说文》曰:瓶,瓮也。瓮,壅也,汲瓶也。瓴,形似瓶。

  《易》曰:汔至亦未繘井,羸其瓶,凶。

  《诗》曰:瓶之罄矣。

  《左传》曰:卫孙蒯田于曹隧,饮马于重丘,毁其瓶。重丘人闭门而訽之,曰:"亲逐其君,尔父为厉。"卫石买、孙蒯伐曹,取重丘。

  又曰:晋人来治杞田,季孙将以成与之。(成,孟氏邑,本杞田。)谢息为孟孙守,不可,曰:"人有言曰:虽有挈瓶之知,守不假器,礼也。"

  又曰:邾子在门台,阍以瓶水沃廷。(事具炉门中。)

  《史记》曰:田肯说高祖曰:"秦,形胜之国也,地势便利。其以下兵於诸侯,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。"(如淳曰:瓴,盛水瓶也。建,音蹇。)

  《汉书》曰:扬雄作《酒赋》,以讽谏成帝。其文为酒客难法度士,譬之于物,曰:"子犹瓶矣!观瓶之居,居井之湄,处高临深,动常近危;酒醪不入,藏水满怀,不得左右,牵於纆徽;一旦击碍,为党所櫑,(音雷)身投黄泉,骨肉为泥。自用如此,不如鸱夷!"

  《前凉录》曰:张轨时,西胡致金胡瓶,皆拂菻(力禁切。)作奇状,并人高,二枚。

  《鲁子》曰:一井五瓶,泄之可待,分流者众也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曰:见瓶水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、鱼{敝龟}之藏也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古者抱瓶而汲。

  《唐子》曰:猛将之发,观于虎而览于鹰,故攻如击电,避如收雾,闭之如在瓶,开之如散星。

  《西域记》曰: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,银胡瓶二枚。

  《杂五行书》曰:悬瓶井中,除邪鬼。

  《楚辞》曰:瓶瓯登于明堂,(瓶瓯,瓦器也。)周鼎潜乎深泉。

  《古乐府词》曰:后园凿井银作床,金瓶素绠汲寒浆。

  ○甒

  《方言》曰:甒、瓮,罂也。

  《礼》曰:君尊瓦甒,此以小为贵也。(瓦甒,五斗。)

  《仪礼》曰:东方之馔,两瓦甒。

  《三礼图》曰:醴甒以瓦为之,受五斗,口高二寸,径一尺六寸,中身,瓮下平,有盖。

  ○魁

  《易洞林》曰:太子洗马荀子骥家中,以龙铜魁作食,欻鸣。

  《东宫旧事》曰:一升铜魁一漆,二升魁三漆,注酱五升,魁二。

  李尤《羹魁铭》曰:羊羹不遍,驷马长驱。

  ○盘

  《说文》曰:盘,承盘也。椃,(音奇)盘也。

  《周礼》曰:若合诸侯,则共珠盘玉敦。(合诸侯者,必割牛耳,取其血,歃之以盟。珠盘,以盛牛耳。)

  《大戴礼》曰:随武子盘之铭曰:"与其溺於人也,宁溺於渊。"

  《礼》曰:汤之盘铭曰:"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"

  《左传》曰:晋文公及曹,僖负羁之妻曰:"吾观晋公子之从者,皆足以相国。若以相国,公子必反其国。反其国,必得志於诸侯。得志於诸侯,而诛无礼,曹其首也。子盍蚤(音早,与早同。)自贰焉?"乃馈盘飧,寘璧焉。

  又曰:莒人伐我东鄙,围台。季武子救台,遂入郓,取其锺以为公盘。

  《史记》曰:平原君与楚王合从,(音纵。)言利害,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:"取鸡狗马之血来。"毛遂捧铜盘血,跪进曰:"当歃血盟而定之。"

  又曰:武帝作柏梁铜柱、承露盘、仙人掌。(苏林曰: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也。)

  《后汉书》曰:左慈有术,於铜盘钓鲻鱼。

  《汉官仪》曰:封禅,坛南有玉盘,盘中有玉龟焉。

  《晋阳秋》曰:武帝时,御府令萧谭承徐循仪疏,作漆画银盘,诏杀之。

  《晋四王起事》曰:惠帝还洛阳,道中有老公蒸鸡素木盘中,盛以奉帝。

  沈约《宋书》曰:高祖俭,诸子食不过五盏盘。

  《后魏书》曰:太武帝作黄金盘十二具,镂以白银,细以玫瑰珠玉。

  《隋书》曰:上赐王公已下射。杨素箭为第一,上以外国所献金精盘,价直巨万,赐之。

  《荀卿子》曰:君者,盘也;水者,民也。盘圆则水圆,盘方则水方。

  《燕丹子》曰:太子出美人能琴者,荆轲曰:"好手!"太子断手,以玉盘奉之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窥面於盘水则圆,於杯水则修。面形不变其故,有所圆修者,皆所自窥之异也。

  《抱朴子》曰:以丹金为盘碗,食其中,令人长生。

  《郭子》曰:王光禄曰:"正得残盘冷炙。"

  《修复山陵故事》曰:武帝悼后玄宫,漆乌瓦盘一枚。

  《东宫旧事》曰:长盘五,漆尺盘三十,漆柏炙拌二。(拌,音与盘同。)

  《汉武内传》曰:西王母以玉盘盛桃。

  《神异经》曰:西北荒有金山,上有金银盘,广五十丈。

  《搜神记》曰:高辛氏有老妇人得耳疾,医为挑治,得卵,大如茧,盛以瓠离,覆之以盘。俄而卵化犬,因名盘瓠。

  《王子年拾遗记》曰:董偃以玉精为盘,承冰而进,则冰玉等色。侍者谓冰无柈必融湿席,上乃拂之,玉盘落于阶上,冰玉皆碎,偃更以为乐。玉精,干涂国献也。武帝以此器赐董偃。

  又曰:汉明帝夜宴群臣於华昭园,诏大官进樱桃,以赤瑕瑛为盘,赐群臣,而去其叶。月下视盘与樱桃共一色。众臣皆笑云:"是空盘!"时帝使坐於庭中,欲以承露,诏使举烛,复照众坐,乃知槃中不空也。皆拜谢为乐。

  《风土记》曰:越俗,饮宴即懿盘为乐。取大素圆槃,抱以著腹上,以右手五指弹之以为节,舞者应盘节而作舞。

  《邺中记》曰:石虎正会御食,游槃两重皆金银参带者百二十盏,彫饰并同。其参带之间,茱萸尽微如破发,近看乃得见,动游盘则圆转也。

  又曰:石虎皇后浴室中有双长生树,又安玉槃,受十斛,於二树之间。

  《交州杂事》曰:太康四年,刺史陶璜表送林邑王范熊所献缥绀水精盘各一枚。

  《述征记》曰:逍遥宫门里有铜浴盘,面径丈二尺。

  《魏景初中所铸妒记》曰:武历阳女嫁阮宣子,无道,妒忌,禁婢瓯覆盘盖,不得相合。

  《神仙传》曰:沈义为人所迎,见老君,以金案玉盘赐之。

  《俗说》曰:桓玄宠丁牛,期食毕,便回盘与之。

  毌丘俭《承露盘赋》曰:伟神盘之殊异,邈迢递以秀峙。

  《古乐府》曰:琉璃琥珀象牙盘。

  张衡《四愁诗》曰:美人赠我翠琅玕,何以报之双玉盘。

  李尤《盘铭》曰:或以承觞,或以受物。既与清觞,又盛口食。

  蔡邕《盘铭》曰:华盘就用,以享嘉宾。内丹其实,外若玄真。

  《陈思王集》曰:明帝承露盘在芳林园中,上盘径四尺九寸,下盘径五尺,铜龙绕其根。

  《刘义恭启事》曰:恩旨以犀镂金厕酒杯盘垂赐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七百五十九 ◎器物部四

 

  ○簠簋

  《三礼图》曰:簠受一升,下足高一寸,中方外圆,漆丹中。盖龟形,诸侯饰以象,天子玉饰。盛黍稷。簋受一升,足高一寸,中圆外方,挫其四角,漆赤中。盖亦龟形,其饰如簠。盛稻粱。

  《易》曰:樽酒簋,贰用缶。(郑玄曰:"惟北有斗,不可以挹酒浆",斗上有建星,建星形似簋。贰,副也。建星上星又似缶也。)纳约自牖,无咎。

  《诗》曰:《权舆》,刺康公与贤人有始无终也。於我乎每食四簋,今也每食不饱。于嗟乎不承权舆!

  又曰:於粲洒扫,陈馈八簋。

  《周礼》曰:瓬(音放。)人为簋,实一觳,(音夫。)崇尺,厚半寸,唇寸。

  《仪礼》曰:佐食分簋。(士用敦。言簋者,客同女生之士得从周制。)

  《礼》曰:管仲镂簋而朱纮,(郑玄曰:刻而饰之。大夫刻之为龟,诸侯饰之以象,天子饰之以玉。)君子以为滥矣。

  又曰:周之八簋。(黍稷器也。)

  《传》曰:卫孔文子之攻太叔也,访於仲尼。仲尼曰:"簠簋之事,则尝闻之矣;甲兵之事,未之学也。"

  《孝经》曰:陈其簠簋,(郑玄曰:方曰簋,圆曰簋。)而哀戚之。

  《墨子》曰:尧饭土簋,啜土鉶。

  《贾谊书》曰:古者,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,不谓不廉,曰簠簋不饰。

  ○瑚琏

  《三礼图》曰:瑚受一升,形制未闻。《制度》云:如簋而平下。琏受一升,漆赤中,盖亦龟形,大夫饰口以白金。《制度》云:如簋而兑下。

  《礼》曰:夏后氏之四琏、殷之六瑚。(皆黍稷器。)

  《论语》曰:子贡问:"赐也何如?"曰:"汝,器也。"曰:"何器也?"曰:"瑚琏也。"(盛黍稷之器,夏曰瑚,般曰琏。)

  ○敦牟(上音堆)

  《三礼图》曰:敦有足,其形如今酒樽。法牟受一斗,如敦形。古牟受一升,平下,漆赤中,饰口以白金,盖亦龟形。

  《周礼》曰:若合诸侯,则共珠盘玉敦。(敦,盘类也。珠、玉,以为饰也。古以盘盛血,以敦盛食也。)

  《礼》曰:敦牟卮匜,(音移)非馂莫敢用。(敦牟,黍稷器也。)

  又曰:有虞氏之两敦。(黍稷器。)

  《仪礼》曰:主妇设两敦黍稷于俎南。

  ○俎豆

  《说文》曰:豆,古食肉器也。

  《尔雅》曰:木豆谓之豆,(豆,礼器也。)瓦豆谓之登。

  《三礼图》曰:豆以木为之,受四升,高尺二寸,漆赤中。大夫以上亦云画,诸侯加象饰口足,天子悠希。登以几,盛湆,(音泣。)受斗二升,口径尺二寸,足径八寸,高二尺四寸,小身,有盖,似豆状。

  《诗》曰:卬盛于豆,于豆于登。

  又曰:边豆大房。(大房,玉饰俎也。)

  《周礼》曰:上公豆四十,侯伯豆三十有二,子男豆十有四。

  《仪礼》曰:宰夫自东房荐豆六,设千酱东。

  又曰:太羹湆,不和,实于登也。

  《大戴礼》曰:武王践祚,於觞豆为铭焉。

  《礼》曰:鲁季夏六月,以禘礼祀周公於太庙,俎用梡{山厥}。(梡,音丸。{山厥},居卫切。)

  又曰:俎,有虞氏以梡,夏后氏以{山厥},殷以椇,(音矩)周以房俎。(郑玄曰:梡,断木为之,四足而已。{山厥}之言蹶也,谓中足为横距之象,《周礼》谓之距。椇之言积惧也,谓曲桡之也。房,谓足下跗也,上下两间,有似于堂房,《鲁颂》曰边豆大房也。)夏后氏以楬(苦戛切。)豆,殷玉豆,周献(息列切。)豆。(褐,无异物之饰也。献,疏刻之。)

  又曰:礼有以多为贵者,天子之豆二十有六,诸公十有六,诸侯十有二,上大夫八,下大夫六。

  又曰:子云:"觞酒豆肉,让而受恶,民犹犯齿。"

  《传》曰:鸟兽之肉不登於俎,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,则公不射,古之制也。

  《论语》曰:卫灵公问陈(音阵。)於孔子,孔子曰:"俎豆之事,则尝闻之矣;军旅之事,未之学也。"

  《史记》曰:孔子为小儿时,常陈俎豆以为戏。

  《国语》曰:晋侯使聘周,王召士季曰:"汝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相见,将和协典礼,以示民训。奉其牺(息奇切。)象,出其尊彝,陈其俎豆。"

  《汉书》曰:韩延寿为颍川太守,令文学诸生皮弁,执俎豆,为吏民行丧娶之礼。

  又曰:刘向说上曰:"有司定法笔削,救时务也。至於礼乐,则曰'不敢'。是敢於杀人,不敢於养人。为其俎豆管弦之间,小不备因绝不为,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。"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刘昆教授弟子恒五百馀人。每春秋飨射,常备列典仪,以素木瓠叶为俎豆。

  《庄子》曰:祝宗人说彘曰:"汝奚恶死?吾将加汝肩尻乎彫俎之上。"

  贾谊《新书》曰: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,嗜鲍(步刀切。)鱼而公弗与。文王曰:"发嗜鲍鱼,何为弗与?"太公曰:"礼,鲍鱼不登乎俎豆。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乎?"

  ○笾

  《说文》曰:笾,竹豆也。

  《尔雅》曰:竹豆谓之笾。(礼器也。)

  《书》曰:祀於周庙,邦甸、侯、卫骏奔走,执豆、笾。

  《诗》曰:傧尔笾豆,饮酒之饫。

  又曰:笾豆有楚,殽核维旅。

  《礼》曰:鼎俎奇而笾豆偶,阴阳之义也。

  《左传》曰:楚子入享於郑,加笾豆六品。

  又曰:郑伯飨,赵孟为客,具五献笾豆幕下。

  《语》曰: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焉。

  《韩子》曰:晋文公反国至河,令笾豆捐之,手足胼胝者后之。咎犯闻之而哭,公问之,对曰:"笾豆,所以食也,而君捐之;手足胼胝,有功者也,而君后之。今臣与在后中,不胜其哀,故哭。"

  《神异经》曰: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,其上有玉樽、玉笾。

  ○樏(音垒)

  《晋太康起居注》曰:齐王出蕃,诏赐榼樽樏杯盘各有差。

  《东宫旧事》曰:漆三十五子方樏二沓,盖二枚。

  《抱朴子》曰:世有使酒之客,以杯樏相掷者有矣。

  《世说》曰:王夷甫尝属族之事,族人大怒,便举樏掷其面。

  《陶侃表》曰:盐塞荒俭,惟作方九子樏,趋以供事,谨上五十叶。

  曹毗《杜兰香传》曰:兰香降张硕,赍方九子樏、七子樏。

  ○鉶(音刑)

  《三礼图》曰:鉶以盛羹,受一升,口径六寸。有足,高一寸。有两耳。盖,士以铁,大夫以铜,诸侯以白金饰,天子以黄金饰。

  《周礼》曰:上公鉶四十有二,侯伯鉶二十有八,子男鉶十有八。(鉶,羹器也。)

  《礼》曰:实其簠簋笾豆鉶羹。

  《墨子》曰:尧饭土轨,啜(尺劣切。)土鉶。(如淳曰:钅刑器之属,以土为之,瓦器也。)

  ○钵

  沈约宋书》曰:庐江王祎以铜钵二枚,饷宋祖珍。

  《齐书》曰:竟陵王子良与丘令楷、江栱(音拱)等共打铜钵立韵,响灭则诗成,可以观览。

  《北齐书》曰:元韶,魏室奇宝多入韶家。有二玉钵相盛,可转而不可出。

  《二石伪事》曰:佛图澄死,以生所服金杖、银钵送终。后开棺视之,惟见杖、钵存焉。

  《佛图澄别传》曰:澄以钵盛水,烧香咒之。须臾,钵中生青莲花。

  《西域诸国志》曰:佛钵在乾陁越国,青玉也,受三升许。彼国宝之,供养,乞愿终日花香,不满则如言也,满亦如言也。

  《交州杂事》曰:太康四年,刺史陶璜表林邑王范熊所献银钵一只、白水精钵一口。

  《异苑》曰:司州卫士度苦行居士也。其母常诵经长斋堂,众僧未食,俱望见空中有一物下,既落其前,乃是天钵,满中香饭。度以晋惠、怀之际得道。

  齐王融《谢安陆王赐银钵启》曰:素金之贵,有访《山经》。镌刻可奇,见符神鼎。撤膳器於珍羞之席,降宝玩於箪瓢之门。

  ○洼(乌瓜切。)

  《俗说》曰:毛秦买一玉洼八十八万。

  ○瓯

  《方言》曰:瓯、甂,(音遍。)陈魏宋楚之间谓之<是瓦>,(今河北人呼小盆为<是瓦>子,杜启切。)自关而西谓之甂,其大者谓之瓯。

  《通俗文》曰:小瓯曰<是瓦>。

  《抱朴子》曰:取金液及水银,以黄土瓯盛,置之猛火上,皆化为丹。以此丹金为盘碗,食其中,令人长生。

  《诸葛恢集》曰:诏赐恢白瓯二枚。

  庾翼《与燕王书》曰:今致白瓯二枚。

  袁彦伯《罗山疏》曰:善道开尸在石室北壁下,形体朽坏,止有白骨在。昔在都,识此道士,闻之使人慨然。其业行殊异,当蝉蜕解骨耳。石室中先有瓯,盛香。得便,扫除烧香。

  梁皇太子《谢敕赉广州瓯等启》曰:淮南承月之杯,岂均符彩西国浮云之碗,非谓瑰奇。臣南珍靡究,未读奏曹之表;方物罕逢,不识议郎之画。

  ○杯

  《说文》曰:杯,<匚赣>也。<匚赣>,小杯也。(<匚赣>,音贡、盛二音。)

  《通俗文》曰:酱杯曰盏,或谓之{汜皿}。(夫凡切,又薄淹切。)

  《方言》曰:{匹皿}、(音雅。)椷、(音缄。)閜、盏(酒盏也。){汜皿}、{杨皿}、(音章。){麻皿}(音摩。)杯也。秦晋之郊谓之{匹皿}。(所谓伯{匹皿}者也。)自关而东赵魏之间曰椷,或曰盏,(最小杯也。)或曰{汜皿}。其大者谓之閜。吴越之间曰{杨皿},齐右平原以东或谓之<麻皿>。杯,其通语也。杯落,(盛杯器笼也。)陈楚宋魏之间谓之杯落,又谓之豆筥,自关而西谓之杯落。

  《礼》曰:母没,而杯圈(巨阮切。)不能饮焉,口泽之气存焉尔。

  《史记》曰:文帝十七年,新垣平使人持玉杯,阙下献之,刻曰:"人主延寿。"平所言诈,下吏诛。

  《汉书》曰:项羽置太公於高俎上,曰:"不降,烹汝翁!"高祖曰:"吾翁即汝翁,傥烹,遗我一杯羹。"

  又曰:元帝征贡禹为谏议大夫。禹奏曰:"臣尝从之东宫,见赐杯案,尽文画金银饰,非当所以食臣下也。"

  又曰:朱博为御史大夫,为人廉俭,食不重味,案上不过三杯。

  又曰:王嘉为丞相,数上言不宜封董贤。上怒,诏丞相诣廷尉诏狱。吏和药进,嘉引药杯以击地,谓官属曰:"丞相幸得备位三公,奉职负国,当伏刑都市以示众;岂儿女子耶?何谓咀药而死!"

  《续汉书》曰:郑玄饮三百馀杯不醉。

  又《礼仪志》曰:天子明器,有瓦大杯十六,容三升;瓦小杯二十,受二升。

  谢承《后汉书》曰:豫章宋叔平为定陵令,素杯食麦饮酒。高弘为琅琊相,桑杯盛浆。

  《唐书》曰:胡楚宾属文敏速,每饮酒半酣而后操笔。高宗每令作文,必以金银杯盛酒令饮,便以杯赐之。

  《吴越春秋》曰:阖闾女自杀,以玉杯送之。

  《管子》曰:人君百杯而食。

  又曰:桓公、管仲、鲍叔牙、宁戚四人饮。叔牙奉杯而起曰:"愿公无忘在莒时。"

  《文子》曰:清之为明,杯水而见眸子;浊之为闇,河水不见太山。

  《韩子》曰:智伯身死,三国分其首以为杯。

  又曰:纣为象箸,箕子怖,以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,必将犀玉之杯;象箸玉杯必不美菽藿,则必荐豹胎。

  又曰:乐羊为魏文侯攻中山,其子在中山。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,乐羊坐幕下而飨之,尽一杯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夫江河之腐胔,(音渍。)不可胜数也,然祭者用之,大也。一杯酒,蝇渍其中,匹夫不尝,小也。

  《盐铁论》曰:古者汙樽抔饮,盖无爵樽觞豆;及其后,庶人器用,即竹柳陶匏而已。惟瑚琏觞豆,而后雕文彤漆。今富者银口黄耳,金垒玉锺;中者舒玉纻器,金错属杯。失一杯得铜杯十价钱,而用不殊。箕子之讥,始在天子,今在匹夫。

  《论衡》曰:项曼都好道学仙,去家三年而反,曰:"有仙人将我上天,离月数里而止。月之旁甚寒,饥欲食,辄饮我流霞一杯。"

  《王逸子》曰:颜渊之箪瓢,则胜庆封之玉杯。何者?德行高远,才能绝殊也。

  《晋咸康起居注》曰:诏送辽东使段辽等鹦鹉杯。

  《东宫旧事》曰:漆四升杯四十,漆杯子三百。

  《汉武故事》曰:上崩后,鄠县有一人於市货玉杯。吏欲捕之,因忽不见。县送其器,推问茂陵中物。霍光呼问,说市人形貌如先帝。

  又曰:武帝作承露盘,仙人象擎玉杯,以取云表之露。

  《十洲记》曰:周穆王时,西胡献夜光常满杯,杯容三升。是白玉之精,光明照室。夕以杯於庭中仰向天,比明,水便满杯中。水甘香异美,斯实灵神之器。

  《葛仙公别传》曰:仙公为客设酒,不令人传之,见杯自至人前,若不尽者,则杯不去。

  《神仙传》曰:左慈能分杯饮酒。曹公闻,试之。慈拔簪以画杯,酒即断。饮毕,以杯掷屋栋,杯悬著屋栋,动摇似飞鸟,欲落不落,良久乃堕地。

  又曰:刘刚未仙时,姮娥降,共语。如人语,不解其意。

  又曰:刘刚未仙时,姮娥降,共饮留一明月杯,云:以示世人。

  《南州异物志》曰:鹦鹉螺,状似覆杯,形如鸟头。向其腹视,似鹦鹉,故以为名。

  《南越志》曰:南海以虾头为长杯,头长数尺,金银镂之。晋广州刺史尝以杯献简文,简文用以盛药。未及饮,无故酒跃於外。时庐江太守曲安远颇解术数,即命筮之。安远曰:"却三旬后,庭将有告庆者。"

  《永嘉郡记》曰:君鄣山袁君庙,神降於祝史。以神前杯灌地,以大羹杯覆之,有顷发杯,而茵芝生於杯下。

  后汉冯敬通《杯铭》曰:乐则思旧,宴则思欢。民之失德,乾糇以愆。

  束晳《贫家赋》曰:持缺耳之破杯。

  班彪《上启事》曰:官吏二千石,布襦羊裘,以白木杯饮酒饰虚,欲以求名采誉。

  魏武帝《上杂物疏》曰:有银画象牙杯盘五具。

  《陶侃故事》曰:侃《上杂物疏》有上成帝螺杯一枚。

  ○棬(音卷)

  《方言》曰:盂,海岱东齐北燕之间,或谓之棬。

  《礼》曰:母没,而杯圈不能饮焉,口泽之气存焉耳。(圈者屈木,所以谓卮匝之属。)

  《孟子》曰:告子云:"性犹杞柳也,义犹杯棬也。"

  《孟子》曰:能顺杞柳之性,以为杯棬乎?

  ○欓

  《吴越春秋》曰:越以甘蜜九欓,报吴增封之礼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